






寒暑假,是孩儿休息日,也是部分家长“受难日”。
上班做PPT,回家还得给孩子做PPT、思维导图、手抄报、研究报告、短视频……
实在是难顶。
学校布置这些作业的初心是好的。
从传统的书面作业到现代的电子作业,再到各种实践性和创意性任务,这本是教育创新的体现。
但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,有时少了点对孩子实际能力的掂量。以至于一些作业却逐渐演变成了形式主义的“表演”,“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,家长也知道老师知道作业是家长做的”。
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,反而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额外的负担。
家长也很无奈。
上手帮吧,肯定不好。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,往往一着急就包办了。
不上手吧,一方面“研究报告”“观后感”“拍视频”这类作业,家长没点水平都完成不了,更别说让低年级孩子独立完成。另一方面,有些教师对于作业的评价标准太单一,只关注结果是否漂亮,形式是否精致,以至于只有诚实的小朋友的花盆中开不出鲜花。
甚至因此诞生了“代做”产业链,本该是锻炼孩子们的能力, 最后“卷”起来的都是家长“钞”能力。孩子的能力是否能有提升,反而无从知晓、无人在意。
教育创新是必要的,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复杂化,也不是用了新媒体、拍了短视频、留了新形式的作业就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。不遵守教育规律,布置技术化、套路化的作业,还是僵化的“假大空”。
学校在布置作业时,还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,不能布置下去、收上来就算完活。家长也不妨大胆放手,让自己解套,也让孩子能在其中真正得到锻炼。
少点“看上去很美”,对大家都好。
责编:刘丹 编辑:龚若丹
来源:央视网